小说全集网www.77biqu.cc

字:
关灯 护眼
小说全集网 > 聘娇娇 > 第160章 第 160 章

第160章 第 160 章 (第2/2页)

但随着贵族子弟纷纷下放,用实际政绩和功劳获取仕途的例子越来越多,这种成见反而越来越淡。

比起郁郁不得志,在偌大的家族中混吃等死不被重视,能得重用可展抱负才是最重要的。

但现在暗察司仍然没有重建,很多一早盯上它的人,便没了打算。

更没想到的是,正当朝中为暗察司一事百思不得其解时,李岁安进宫面圣,将另一件事搬上朝堂。

“修书?”

消息传到谢府,众人倍感诧异。

自古以来,的确有君王会举行大型的修书盛举,包括但不限于著史、注解诗文、矫正错本、修复孤本。

修书是一项极其重大的盛事,总结起来,需要两个前提。

其一,国泰民安,君主贤明。

其二,有钱。

其三,有贤才。

反过来,若哪朝君主曾举行过修书盛事,则是他治国有方,国家富强最好的证明。

此前,国库空虚曾成为朝堂难题,但随着两项大新政颁布实施、漕运革新、剿灭黑市、发现金矿,以及对逆贼老窝的清缴,财政早已不是朝中难题,眼下甚至已然步入富裕之境。

修书的前提有了,意义也不能少。

其一,此次师氏发难,暴露出许多问题,既有朝中的,也有民间的,所以,必须郑重的修史,来为明君贤臣正名,彰显国威。

其二,建熙帝从很早以前就开始革新科举,从长远来看,是开拓了选取人才的渠道,可是,好的新政,也得有能够匹配的条件。

至今为止,寒门子弟因读书之难,连科举都撑不到的例子比比皆是,修书可以极大程度上增加资源,除去糟粕,留取精华。

书文得以扩散,自然能令真正好学读书的贤才之士,不会苦于寻书之难。

李岁安这时候提出修书,列出理由条条到位,别说建熙帝,就连朝臣都找不出反对的理由。

为什么要反对!?

修书啊,如此郑重伟大的事业,不比去暗察司挣一个前途要更体面光明吗?

自古以来,能参与修书者,非学识渊博的大儒不可得。

能进入修书之列,都是可以载入史册名垂千古的!

修书的所有花销,也是由朝廷拨出。

这是名利双收!

建熙帝登基后,保留了秘书监,又另设集贤殿,两处都是藏书之所,但因为集贤殿是后设立,距离皇帝近,藏书量又多,便成了皇帝常去的地方,秘书监反而冷清下来。

皇帝读书可不只是为了读书,陪侍者虽为文人,但亦为言官,是有机会在皇帝面前开口谏言的。

这是清要之职!

若此次参与修书,此后必然可涉足此列。

一时之间,修书这块肥肉被不少人盯上,尤其是王氏和赵氏。

凭两家在朝中经营的地位,多少听到了些关于袁氏的情况。

虽说袁氏罪无可恕,但也不保证皇帝会不会借袁氏的事情,一并质疑到他们这些朝中元老世家贵族身上。

他们又不像谢家,早早攀附上北山这根粗壮的大腿,只能如履薄冰,战战兢兢,力求不出错。

修书一事被提出后,王纪和赵方邰相继提出许多当世大儒,想也知道,各自提的人,多多少少都和他们有些利益关联。

建熙帝见朝臣如此积极配合,倒也认真的考虑了这些人选。

就在这时,一道反对的声音横进了朝堂。

这道反对的声音,主要来自北山门生。

自从肃清了袁氏后,从朝中到地方都多出了很多空缺,建熙帝趁机选用了一批年轻的臣子,而这当中,又以寒门子弟占多。

寒门子弟一多,出自北山的门生自然也多了起来。

他们不仅对几位大儒提出了质疑,还给出了一个新的人选,此人正是频频前往北山交流教学的谢世知。

谢世知,博学多闻,见解独到,是被驸马李耀引为知己的人,若连谢世知都不可修书,世上还有几人能行?

北山,又是北山。

有人就不服气了。

谢府已经靠着姻亲攀上了北山的高枝,怎么这么贪,什么好事都要捞一笔!?

年轻官员们也不争辩,机会是靠努力和实力得来的,谢先生是否有资格修书,只需与其他大儒一较高下,结果不言而喻。

都谈到努力和实力,若要继续由建熙帝信口去点,好像也不太公平,在一阵纷纷扰扰的辩论中,建熙帝大手一挥,作出决定——

修书事关重大,必须由实至名归者总领,既有争论,一试便知。

就这样,人在家中坐的谢世知,忽然就收到了来自远方的挑战。

谢府上下无不震惊,连谢升贤都意外的来找谢世知,问他是怎么回事。

谢世知一脸懵。

他不知道啊。

谢世知不知道,可谢原知道。

这事是岁安牵头的。

“提名父亲修书,是不是你的意思?”

岁安捧着一碗燕窝小口的喝,笑了笑:“我可半句话都没说,不信你问陛下啊。”

修书不是小事,若事成,自然是名利双收,但若出了岔子,也会有严重后果。

谢原不是责怪岁安,而是担心父亲。

父亲多年来都不擅经营,要他出面去与那些朝中重臣提及的大儒较量,这很难啊!

岁安放下盏子,奇道:“父亲都没试过,你怎知不行?”

谢原不知从哪里冒起一股火,“他就是不行!”

这话有些重,谢原愣了愣,抹了一把脸,压低声音道歉:“岁岁,我不是在吼你,我是……”

“行吧,我知道了。”岁安也不惯着他,沉着脸起身,谢原要扶她,被她侧身躲开。

“既然你觉得父亲没有能力胜任,那我去劝劝父亲,让他打消念头,回头再与我爹通个气,让学生们莫要再煽动,你觉得如何?”

谢原心里微乱,乍听岁安这话,好像有点道理,可等岁安出去好久,他才猛然惊醒。

不对,她劝?

她……

谢原转身追出去,可岁安已经到了,他被迎面走出来的母亲拦住。

“岁岁正和你爹说话呢,你爹让旁人不要打扰。”

谢原一句话说不清楚:“不是,娘,岁岁她……”

“什么不是不是,你就耐心等会儿!修书的事情我也听说了,大郎啊,你别掺和,这事儿让你爹自己决定!”

孙氏眼中隐隐含着某种期望,但在谢原面前,她并没有说破。

万般无奈下,谢原只能等在院外。

两刻钟后,岁安和公爹谢世知一起出来了。

一向低调避世的谢世知,眼中竟冒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。

当着全家人的面,谢世知握拳,郑重宣布:“我决定试一试。”

一时间,全家默然,各有思虑。

谢升贤看着大儿子半晌,忽然笑了一声,第一个点头表态:“想好了就去吧。”

谢升贤表了态,其他人便绝无二话,很快,大家相继开始给谢世知鼓劲。

谢世知收到家人的支持,眼中光芒更盛。

岁安看着这个场景,对着谢原弱弱道:“我尽力了。”

谢原无声的看了她一眼,唇角轻轻扯了扯。

他并没有最开始时候那么激动反对,而是淡淡说了句:“料到了。”

岁安眨巴眨巴眼:“什么?”

谢原忽然抬手捏住她的嘴角,控着力道扯了扯:“这张嘴,死的都能说成活的!”

让她劝,那是奔着劝退去的吗!?

煽动忽悠简直是她的看家本领。

事已至此,谢原接受事实。

几日后的朝堂之上,谢世知一身郑重的官服,稳步上场,众目睽睽之下,他与其他几位入选修书名列的大儒展开了一场十分精彩的辩论,博古通今,引经据典,精彩纷呈。

谁也没想到,平日里看起来低调内敛的谢世知,一旦涉及专业领域,战斗力直接升级,字字珠玑,好几次辩的对方哑口无言,甚至引出错误的语句。

对此,北山门生淡定表示,小场面。

谢先生在北山交流教学时,一开始也十分谨慎礼貌,可久而久之,就慢慢放开,他在北山辩论时,可比这里狂放多了。

这场较量的结果不言而喻,谢世知大获全胜,凭实力得到了建熙帝的认可。

然修书工程浩大,非一人一日之功,所以建熙帝任命谢世知充翰林学士,总领修书一事,其余入选皆为辅佐,此外,谢世知也可自行选取可用之才辅佐修书。

至此,修书大任便落在了谢世知的肩头。

谢世知接下任务,愣了小半刻,还是在太子的提示下,才含着热泪下跪谢恩。

当日,谢世知修书一事在朝中传开,对于谢世知本人,众人褒贬不一,唯独一点看法一致。

谢世知,他要出头了。

谢世知得用的消息先于他的人回到谢府。

孙氏从头一晚开始就在担心,听到消息那刻,她双膝一软跌坐在地,笑着哭了出来。

郑氏和全氏陪在一边,跟着她笑。

“这是好事儿啊,大嫂你哭什么。”

孙氏有口难言,多少年了,她从未想过还有这么一天。

一双手伸到孙氏面前,轻轻扶住她。

谢韵娴目光平和带笑,温声道:“阿兄苦熬多年终得出头,离不开大嫂的陪伴,大嫂喜极而泣,也是正常。”

二房的郑氏和五房的全氏都愣了愣。

谢韵娴回府多时,很少出来走动,吃饭都是在自己的院子单独用。

今日见她如此和善,还挺让人意外。

谢韵娴扶起孙氏,竟主动建议:“今日是个好日子,趁阿兄回来之前,咱们筹备一顿家宴给他贺喜吧。”

孙氏还魂游天外,郑氏笑着接过话:“是这个理,得好好庆祝!就咱们一家人,一起庆祝。”

说干就干,见孙氏这样子,大概还要缓一缓,郑氏已经等不及,叫上全氏就去张罗。

孙氏缓了一会儿,终于回神,见谢韵娴安安静静陪在一旁,孙氏忙道:“你今日怎么出来了?”

谢韵娴眼神一动,看着孙氏没说话。

孙氏顿时后悔,她真是高兴坏了,话都不会说了。

这就是三娘的家,她去哪儿不是自由。

孙氏找补道:“我的意思是……”

“我明白。”谢韵娴含笑着长嫂孙氏,缓缓道:“大嫂,回府多时,你总是小心翼翼的照料我,不止是吃穿用度,还有我的心情。我心里,一直很感激你。”

“大哥性子憋闷,不善经营,如今能得到一个这么适合他的差事,也是您多年辛苦得来的福报,要高兴呀。”

孙氏情绪刚稳,一听这话,眼泪又流了下来……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