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五期 诛杀董卓的大英雄--王允 (第2/2页)
董卓把持朝政期间,朝廷压抑,都说他祸国殃民,此番董卓被杀,迎合了百姓民心,又影响了中央集权,而王允作为首要功臣,被大加赞扬,赢得了巨大的名声,当然,同时获得的还有权利,因为他已经快要站在接近曾经董卓所处的权力顶峰了。
但是就是诛杀董卓这一件事,成就了王允的名声,也毁了王允。也许的赢得太艰难,也许是谋划得太小心翼翼,最后终于成功之后,王允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,似乎是不敢置信,董卓这样的手中有强权的嚣张不可一世的人都被他除掉了,天下还有什么可怕的呢?这个时期的王允似乎忘记了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理想,也或许是为了潜伏在董卓身边,有时候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原则,让他变得没有那么坚持了。杀了董卓之后,王允就变了。:凤九狼
十六籽:估计是有点飘了。
何止是飘了,简直地球都装不下他了。以前的王允可以说是温润如玉,翩翩公子,对人和颜悦色,有事情也都和大家商量,就比如前面明确提到的带兵攻打黄巾军那次,还有接任司徒,整顿朝廷那次。这样的王允被人敬重推崇,大家都愿意拥护他。:凤九狼
十六籽:那之后的王允变成什么样子了?
诛杀董卓之后,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王允,不再像以前一样,和大家推心置腹的商讨问题,而是每逢群臣聚集,他都正襟危坐,脸色严肃端凝,好像端起了大人物的架子,慢慢的,就没有那么多人拥护他了。一件很典型的事情就是蔡邕之死。蔡邕是董卓曾经的臣子,听说董卓被杀了的消息时,当时正好和王允在一块,他情不自禁地表露出了惊讶,并且叹了一口气。也许蔡邕只是觉得太突然了,但是当时神经紧绷的王允不这么认为,他费尽心力才杀了董卓,蔡邕当着他的面叹气,岂不是跟董卓一条心?:凤九狼
十六籽:王允想多了?还是要斩草除根?
不知道,反正王允要治蔡邕的罪,蔡邕难以解释,他是文官史官,还想要活着看东汉的历史发展并且记录下来,于是为了活命,他主动说愿意受酷刑,只求留下一命。很多人可怜他,替他求情,劝解王允。但是王允一门心思就认为蔡邕是和董卓一条心,有人说要给蔡邕继续写史书的机会,王允却说,当年汉武帝饶过司马迁,结果让他写出了诽谤的史书,现在国家正是百废待兴,难道让蔡邕再来诽谤小天子,再来指责和批评我们吗?:凤九狼
十六籽:哎,欲加之罪何患无辞,反正蔡邕是死定了。
王允心意已决,大家劝不动,只能叹息,背地里说他现在怎么这样不重视才能,这不是阻碍国家发展吗?还好王允还没有丧心病狂到连替蔡邕求情的人都惩罚,最后蔡邕冤死在牢狱里,大家议论纷纷,王允才突然醒悟,但是悔之晚矣。:凤九狼
十六籽:
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,王允做了错事,固执己见的要杀蔡邕,但是我认为他也许只是一直以来被诛杀董卓的大事压着,突然松了一根弦,蔡邕正撞在他的枪口上,他也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许是一时钻了牛角尖。毕竟他在反驳别人的话时,还说了国家正是百废待兴,天子如何如何,说明他心里此时还是以国家和皇帝为重的,后来蔡邕死后他又及时醒悟,虽然换不回蔡邕的性命,但是起码他没有再继续错下去。
但是王允还有一件事办错了,就是在对待董卓的旧部的问题上,反复无常。最初,他想把董卓的部下全部罢免,吕布劝解他,他还向群臣解释,说:曾经董卓的手下也都是身不由己,跟错人了而已,但是既然已经有了恶逆的名声,再特意赦免他们,岂不是让他们不安?与其让他们猜疑不定,不如让他们受了惩罚。这番话也还算有道理,但是吕布又劝王允把之前董卓的财物赏赐给大臣们,王允又拒绝了。慢慢的,吕布发现王允看不起自己,只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剑客一样,但是他又认为自己有很大的功劳,得不到王允的肯定,就慢慢的和王允也不和了。:凤九狼
十六籽:我估计是因为吕布是三姓家奴嘛,立场不坚定,王允对他还是不放心吧。
再之后,要考虑凉州兵马的安置了。凉州兵马是董卓的嫡系部队,是他最忠实的手下,王允想要削去将领的兵权,再解散凉州兵马,并且安排关东兵马去掌控和监管着。有人给王允提建议,说:凤九狼
十六籽:(部下)不合适,凉州兵马和关东兵马向来不和,派关东兵马过去,恐怕他们会担心自己性命难保,这样容易出事,应该另外安排人去凉州管事。
如果是早期的王允,也许会和身边的人好好的商讨一番再做决定,但是现在的王允直接坚决地反对了,说,之前关东兵马是反董卓的,和我们一条心,现在还让他们驻扎关东险恶之地,凉州兵马是安心了,关东兵马不是就该怀疑我们不重视他们了吗?:凤九狼
十六籽:谁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,大家一起商量一下未必不能想出好的办法。
但是王允现在一意孤行,别人又没有他权势大,只能就这样了。但是对凉州兵马的安置一事,直接导致了王允的殒命。:凤九狼
十六籽:你快说说。
凉州有人听到消息说王允想解散凉州的兵马,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煽动人心传播消息,渐渐的传开的消息就说王允要杀了凉州的所有人,整个凉州都乱了起来。凉州兵马更是一合计,不能坐以待毙,等待王允的安排,他们就算不是死路一条,恐怕也不会活得多容易,还不如主动保护自己。于是将领之间互相转告,以蔡邕之死为警示,说,:凤九狼
十六籽:(将军)董卓的一个旧臣而已,就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杀了,我们这群曾经忠实跟随董卓的人还指望有好下场?还不如联合起来反抗。
凉州兵马本身实力就强,这时候前所未有的齐心协力,整顿集合之后直攻入都城。东汉那样的乱象,指望都城能抵挡拼死反击的凉州军才是不现实,没多久都城就陷入凉州兵马手中,此时的凉州军是以李傕、郭汜为首。吕布惊慌之中要逃走,但是还不忘喊住王允一起逃。如果王允这时候上了吕布的马,未必就不能活下去,但是王允想也没想就拒绝了,让吕布自己走。:凤九狼
十六籽:为什么呀,是怕吕布害他吗?
王允说,我只求国家安定,希望天子的祖先们能在天有灵,庇佑一下这摇摇欲坠的江山,但是如果最终我的心愿不能实现,就舍了我一条命报效朝廷也值得了,现在天子幼小,离不开我们辅佐,我怎么忍心抛弃他自己逃跑?更何况我还是宰相,是我不能安定国家,还决策失误,导致逆贼反叛,我该负责。你出城以后,也请你时常想到皇上,多鼓励关东人士。:凤九狼
十六籽:
这番话几乎是遗言了,可以看出来,王允此时已经明白,是自己之前的决策促成了凉州军的反抗,导致了如今的局面,他不愿意逃走,不愿意抛下小天子,愿意以自己的性命承担这个责任,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。这个时候想必他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。
之后,王允带着小皇帝刘协上了宣平门的城楼,李傕、郭汜过来叩拜,献帝刘协鼓起勇气问他们,(小孩儿音)作乱京城意欲何为,他们回答
:凤九狼
十六籽:(将军)只是认为董太师忠于皇室和皇上,却无辜被杀,替他要一个公道,不是想反抗皇上,只求处置了凶手之后,也愿意自己受审。
这番话就是在说只要王允的命,不与天子为难。王允就站在献帝身边,听完之后直接向献帝行了一个君臣之间的大礼,然后一言不发的下了城楼,被李傕、郭汜当场处决。他的遗言,在告别吕布的时候就已经说完了。他愿意承担责任,不忍抛下皇帝自己逃走,他希望天子的先祖保佑这一片江山,以自己的性命报效朝廷,也无怨无悔。
:凤九狼
十六籽:那王允死后,他的后代子孙呢?
王允死后,献帝刘协哭了一场,百姓也垂头丧气,献帝又特意安排以隆重的礼仪安葬王允,给他的子孙封侯。这个“子孙”其实是王允的孙子王黑,因为王允的三个儿子都被杀了。:凤九狼
十六籽:还好还好。
对于国家,王允还做出了文化上的贡献,当时董卓带着天子迁都长安,是王允特意安排,把两个藏书馆的各种图书档案收集到一起,也运到了长安,这件事对汉代的图书和档案等有很重要的保护作用。
:凤九狼
十六籽:
所以说,个人认为,开篇所讲的罗贯中对王允的评价,称得上中肯,他的原句是“王允运机筹,奸臣董卓休。心怀家国恨,眉锁庙堂忧。英气连霄汉,忠诚贯斗牛。至今魂与魄,犹绕凤凰楼。”至于清代学者钱大昭评价王允为“汉室一大罪人”,也不能说不对,毕竟王允确实有过错处,只是有功也有过而已。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王允,端看个人喜好了。
说的对极了,下期咱们聊聊三姓家奴-------吕小布。:凤九狼
(本章完)